大隻佬與大肚婆:男差女異(三)

朱小海

第 2084 期 (2004 年 8 月 1 日) ◎ 真情真性

當代性別研究認為「性別是流動」的觀點,是完全漠視性別身體對性別角色的模造。

文化人類學家Desmond Morris在《男人和女人的自然史》(The Human Sexes: A Natural History of Man and Woman)中指出,從出生開始,男嬰就比女嬰重一些,大一些,具有更快的新陳代謝。成年後,男性平均要比女性強壯30%,肌肉組織的重量是女性的兩倍;通常,女性只可以搬動她一半體重的物品,男性可以搬動他體重兩倍的物品。平均來說,男性比女性重10%,高7%。

至於大自然為了讓女性更好的擔當生育者的角色,也讓她們終生保持某些優勢,譬如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強的抵禦疾病的能力;女性的脂肪是男性的兩倍,更能忍受飢餓;女性有更好的聽覺、觸覺和嗅覺,掌握更流利的語言(男性的語言則較有創造性)。因著生育上的需要,女性的髖骨較寬,這直接影響女性的行為舉止,使她們的步子較小,也就無可避免的影響了她們的運動能力。

雖然每一個男性和女性都有個別差異,但要說下去,男與女在生理上還是有許多明顯的分別。這些不可易轉的生理分別正是打造傳統「陽剛」「陰柔」兩性角色的主要因素,也構成古代社會的重要分工,陰陽互補,相輔相成。

這種生存上的互相倚賴,是男女差異中有平等的基礎;而生理上男強女弱的現實,也是傳統男尊女卑的基礎,但隨著文明的演進,我們逐漸發現其不合理性,而開始揚棄它。

可是為求平等而宣告差異不存,實屬不智。連家中的出生次序、小時候別人對自己一兩句無心快語,都可以被認為對心智做成那麼大的影響,男女生理上那麼巨大的分別,又怎可能不整體性地為兩性角色帶來更深刻久遠的影響?單是女性月經對生理、心理所做成的影響,就是男性永遠無法想像的。

而且,如果兩性角色沒有差異,那麼上帝創造能單性繁殖的人類就好了,何必多此一舉,徒惹爭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