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中國

馮國強

第 2196 期 (2006 年 9 月 24 日) ◎ 真情真性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貌似土氣的古老傳統,卻映照著中國人數千年的智慧和凝聚。

然而,報載廣東單身的不婚人士已達二千萬人,而特別的是,當中絕大部分不是被動單身,而是主動選擇單身。而單身也者,跟以前指未婚或喪偶者並不一樣,而實是頗複雜的包括未適婚者、未結婚但選擇同居者';不想結婚但要同居者、離了婚而同居者。而就全中國大陸的圖畫而言,在改革開放之始的一九七八年,有28.5萬對夫婦離婚,到了二零零四年,則飆升五倍多至161.3萬對。即是說,每五對結婚的中國夫妻,就有一對以離婚的創痛收場──這真是一個令有識之士憂心的走向和趨勢。似乎,中國正重蹈第一世界的發展之路,經濟發展總伴隨著個人主義、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性解放運動,而不婚文化則於此種商業式的世俗文化中蓄勢待發、伺機成形。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婚文化的醞釀,其實反映著我國男女關係已開始走向「質變」,傳統中國以家庭家族為結構樞紐的社會組成,正逐漸走向以個人為單位的西式商業社會傾斜。這不只是一個結構性的社會質變,這種以個人自由為中心而非婚化的男女關係,從西方走過的老路來看,實是一條不怎樣理想的路,當中包括沈重的社會成本:非婚子女的困擾、出生率下降帶來之人口老化問題、兩性角色缺乏足夠成長和發展、家庭解體等。但更奇怪的是,在此背景下,一些前衛學者和性解放人士仍要為此等不通之老路鳴鑼喝道、吶喊助威,將其合理化以至學理化。如人民大學教授李銀河便說:「從世界各國人民的生活實踐來看,在婚姻關係之外做出新的選擇已經成為一個新的趨勢,婚姻之外的人際關係之一就是非婚同居。」

是新趨勢還是新的陷阱,歷史自有答案,但以史為鑑,從西方的老路來看,情況顯然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