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四歲也變性? 變性低齡化惹爭議

www.pentoy.hk/四歲也變性? 變性低齡化惹爭議/

四歲也變性 變性低齡化惹爭議

 

英國威爾斯普通科醫生韋伯利(Webberley)向一名12歲女童處方睪丸素(testosterone),開始變性的醫療程序。這名兒童9歲已開始注射賀爾蒙抑制劑(puberty-blocker),抑制青春期發育。根據英國國民健保局(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指引,開始變性醫療程序的「跨性賀爾蒙」(cross-sex hormones)只准用於16歲或以上青少年,但指引只對公營醫療機構有效力,私人執業的醫生不在此限,因此韋伯利的做法雖有爭議,但並沒有違規。

 

八成性別焦慮兒童長大後不再想變性

 

這情況引起專家憂慮,因為根據臨床文獻,約八成患有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GD或前稱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GID)的兒童成長後已經不再想變性,當中大部分會成為同性戀青少年。換言之,青春期前患有性別焦慮的兒童,臨床研究發現,大部分最後會認同原生性別,不再想變性,避過終身服用跨性賀爾蒙之餘,亦保存了天然生育能力。

 

根據一名性學研究員在2016年年初的統計,從1972年至今共有11份文獻,研究患有性別焦慮的兒童,最終成為跨性別人士的比例。儘管這些研究在不同國家、文化和時間進行,研究的方法學亦不盡相同,但卻得出相當一致的結果:只有小部分成長後仍然想變性,其餘很多成為同性戀者;不同研究顯示約6-9成個案不會由兒童性別焦慮過渡至成人的性別焦慮,整體來說大約八成。

 

小至4歲兒童被鼓勵變性 憂反強化跨性別認知

 

儘管臨床研究顯示約八成患有性別焦慮的兒童長大後不再想變性,但變性低齡化的風潮愈演愈烈,現時歐美漸漸接受讓患有性別焦慮的兒童從小開始進行社會適應(social transition)──以異性身份生活,包括外表、衣服、名字和人稱(代名詞)的轉變,這些轉變性別身份的兒童,最小只有4歲。這種肯定孩子跨性別感覺的方式稱為「肯定式」(affirmative approach)。

 

支持者認為,讓這些兒童根據其認同的性別身份生活,有助舒緩他們的焦慮情緒,對精神健康有莫大好處;可是,有研究發現,如果小時候以異性身份生活,當漸長時性別焦慮消失,這時要轉換回原本的性別身份(de-transition)會遇到困難,因為他們害怕被取笑。再者,跨性別行為可能會進一步強化跨性別認知,使性別焦慮持續至成人階段的機會上升。

 

專家表示,兒童的性別認同仍未固定,可塑性高,應先幫助他們認同原生性別。相反,成人的性別焦慮患者,一般都比較固定,難以透過心理輔導改變。因此,過早鼓勵兒童以認同的性別身份生活,實無異於主動把他們送上變性的不歸路。

 

媒體經常將變性描繪成一件很「酷」的事件,然而,青春期抑制劑會抑制骨骼生長、降低骨質密度、阻礙性賀爾蒙依賴組織和青少年大腦的成熟,並因為阻礙性腺組織和成熟配子的發展而抑制生育力。至於長期使用跨性賀爾蒙,則會提高高血壓、血管栓塞、中風和癌症等風險。因此,對兒童福祉攸關的政策,政府必定要非常謹慎,不應該讓政治正確凌駕科學。

 

【跨性別議題淺談系列十四篇之十】

 

香港性文化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