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電子通訊•第十四期 | I. | 「給爸爸的情書」徵文比賽頒獎禮•黃仲賢 |
II. | 五周年講座暨異象分享會後記•馮國強 | |
二零零七年八月 | III. | 學會文章:誰嚇跑了朱培慶?•王礽福 |
IV. | 學會近況 |
II. 五周年講座暨異象分享會後記
馮國強 香港性文化學會副主席
「培育整全心性,共建健康家庭」,這既是本會的自勉;更是眾教會肢體的足跡和誠摯努力。歲首伊始,就在 一月廿八 這天,一眾百多位弟兄姊妹,於旺角浸信會聚首,出席學會「為香港性文化把脈──教會的時代使命」五周年會講座暨異象分享會。學會邀得中大新聞及傳播學院導 師梁麗娟 博士主講「傳媒誨淫誨盜:論香港傳媒的性氾濫」;大衛城文化中心總監吳振智牧師主講「如何把健全性價值傳遞下一代」及建道神學院院長 梁家麟 博士主講「性解放社會中教會的妥協與堅持」,以下為當天三位講員之訊息摘要:
梁麗娟博士:「傳媒誨淫誨盜,論香港傳媒的性氾濫」
傳媒與社會有兩個重要關係:傳媒反映社會、傳媒建構社會。香港是一個媒體相當密集的城市,故其滲透和影響非常大。傳媒反映社會道德力量相當單薄,香港社會只講錢,不講道德:有一回一份暢銷報紙的總編輯被問及為何該份報紙不講一些道德的東西,該編輯的即時反應是倘道德可賣錢,他們也可弄得很道德。傳媒作為一種商品,他們是不太講社會責任的。作為一個家長,色情的資訊是突然出現的,這一代的小孩比我們的成長困難許多,面對的危險大許多。作為一個家長,我們需要有一個意識──這些資訊可能會敗壞我們的小孩。傳媒整體而言是喜歡放大一些人性的弱點:如對性的好奇,傳媒喜歡拿來大做文章,如此的情況,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優質傳媒會給劣質傳媒拖低,當公眾的口味改變了──喜歡看煽、色、腥,如果你報紙沒有了煽、色、腥,則你的報紙沒法生存,最後低俗媒體成為主流。
此外, 梁博士提醒我們社會已普遍對家庭和婚姻缺乏承諾和尊重,整個社會亦愈來愈「去道德化」,除了宣揚救贖的福音外,基督徒更要努力踐行其「文化使命」,回應時代的需要。
吳振智牧師:「如何把健全性價值傳遞下一代」
早前吳牧師與城市大學合作做了一個調查,發現香港有一成左右( 即大約33萬人左右 )的已婚人士有婚外情或婚外性行為,從中我們亦發現這些「負面婚姻」( 如暴力、婚外情、離婚 )的家庭,對下一代亦有負面影響:其在濫交、婚前性行為、墮胎,都比有正面婚姻的家庭嚴重很多。另過去七年以來亦反覆調查,發現七成的中學生不計較結婚初夜對方是否處子,亦有七成以上的中學生選擇同居而不結婚──而高年級的男生中此比例更高達九成。在推動貞潔運動的過程當中,發覺有些人縱然支持放縱的性文化,但對自己的兒女則不然,故此我們要聚攏家長的支持──這社會仍有不少有道德人士。吳牧師辦香港夫妻節,最早來到現場的人並非基督徒,香港人原來認同有價值有道德的東西,香港仍值得我們存有盼望,而我們最近多了於不同中學推動貞潔教育和性教育,面對很多學生,每當我們談及一些經文、實例,學生都很留心和認真──他們仍是受教的。當有人正面的教導,形成一種群體的氣氛,他們其實是接受得到的。在教導當中,我們亦以禱告貫穿,更鼓勵青少年人與父母重建關係。在實踐中,我們發覺成?#92;提昇了一些青少年人的「貞潔指數」,我們教他們怎樣逃避誘惑,聖經很多節經文教導我們要逃避淫行、逃避少年人的私慾。吳牧師辦「貞潔校園」開學禮,是要整個校園重新建立一種以貞潔為榮而非羞恥的風氣,要以以撒和利百加為觀念,教導他們為婚姻禱告,吳牧師反覆強調,青少年是受教的,只要我們匯聚更多學生,成為多數,而有一天只要香港的青少年人都朝這方面前行,未來香港社會應有結構性的改變的。
梁家麟博士:「性解放社會中教會的妥協與堅持」
對基督徒之公眾參與,特別是性倫理之參與, 梁 博士有以下之三點看法和提醒:
(以上內容未經三位講者過目)
活動花絮:按此瀏覽
<<上一頁 | 下一頁>> |